元音老人:念起即觉,不压不随
元音老人:念起即觉,不压不随
元音老人:念起即觉,不压不随
我们的六根—耳鼻舌身意—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,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念很难,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、开智慧成道。因此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‘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’。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‘阿弥陀佛’这句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,叫它不要动,才能安然入定。这六根当中,以意、耳二根为难摄。眼睛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;嘴持咒就能摄住舌根(舌头);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根;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。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,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,隔著一座大山的声音也听得见,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。至于意根,更难摄住,不要它动,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跳出来。为什么呢?这是多生历劫的习气,它动惯了,不动不行。这在佛经中叫做‘作意’。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,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的第一个心所,它存在于八识当中,时时刻刻在蠢动,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,所以叫‘流注生灭’,微细得很,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。
有人说:‘我们不修法不打坐没有念头,一修法打坐倒有念头了。是不是修法修坏了,有念头了?’
不是。这是因为平时心乱,看不见念头在乱动,等到你心里稍微静下来后,就看见念头在动了。这怎么办呢?怎么将妄念息下来呢?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耳根来摄意根。用耳根静听念佛的声音把妄念摄住,因为心无二用,一心听念佛,专注在佛号上,妄念就自然不动了。所以念佛要专注在‘南无阿弥陀佛’六字或‘阿弥陀佛’四字上。一个字一个字地听得清清楚楚,才能把妄念摄住不动。同样,持咒也需要一字一字从心里过,耳朵听得清清楚楚,才能如法。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‘心念耳闻’,摄住妄念不动而入定,不然你坐在这里,嘴里念咒或佛号,脑子里面却七想八想,那就不能入定。一定要心念耳闻,死心塌地地打坐。
但是,最重要的还是在心空。修行为的是跳出三界外、不在五行中,所以一切都要放下,才能入道。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碍,有家庭,烦恼多,驴事未去,马事又来,事情多得不得了。所以,我们时时要警惕,看破这些事相,都是假的,不可得,心里不恋著它,粗妄才可不起。接下来精勤用功打坐持咒,细妄又不免来侵袭,这是多生历劫的串习,动惯了,一下子停不下来,但不要怕它。念头跳出来你能看见,不理睬它,妄念自然化去。念头来了你看不见,那你就跟著念头跑了,这就不能入定了。打坐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一切放下,心里要清清楚楚,念头一来就看到它,不睬它,也不要讨厌它、压制它。讨厌的本身就是一种妄心。压制也不行,压是压不死的,比如搬石头压草,石头拿掉之后,草又生起来了,这是不行的。纵或压死了,倒变成土木金石,不能起用了。所以要用活泼泼的转化法,不能用压制法,念头来了,只不睬它,把咒提起来,妄念自然转化掉。
如此精进修法打坐,修到一心不乱的时候,咒也就自然化脱提不起来了。这是什么缘故呢?因为我们持咒的心还是妄心,有能有所,即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(念佛也是如此,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),能所相对,都是妄心。相对的都是虚假的,不是真实的;真实之心是绝对待而无相的,凡是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幻的。假如我们真的持到一心不乱的时候,一切相对的虚幻的东西就都脱落化为乌有了。这时身、心和世界就统统空掉了,虚空也粉碎了,而真实不虚的天真本性才会全体显露出来。
经过灌顶修心中心法,有一个拉肚子的过程,不要怕,这是法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缘故。这个法有极大的加持力量,叫你把污秽、垢染、习障都从大便排掉,换一换肚皮,这是好事,所以不要怕。
修法一段时间后,看禅宗的东西,有点理解了,那是理上的悟道。文字理解没有多大用处。因为没有亲证,定力不够,道理虽然明白一些,但是事情来了就挡不住了。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,一定要证悟,亲自见到本性才有力量。‘见到’当然不是眼睛见到,而是心地法眼亲证本性,本性是没有相的,眼睛只能见有相的东西,那时候你人也没有了,还有什么眼睛?还有什么看见?法身虽无相可见,但不是断灭空,它是真实的大功能,大能量,世界上举凡一切事相、境界都是它显现、变幻的。比如电,眼不能见,但离开它,世界就不能运转。又如‘海水中盐味’,人能看见海水,海水里的盐味却看不见,但它确实存在!
(注: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、梵行品第八之三中有经文:“迦叶复言:世尊。第一义谛亦名为道,亦名菩提,亦名涅槃。若有菩萨言:有得道、菩提、涅槃。即是无常。何以故?法若常者则不可得。犹如虚空谁有得者?世尊。如世间物,本无今有,名为无常。道亦如是。道若可得则名无常。法若常者,无得无生。犹如佛性无得无生(本有的)。世尊。夫道者。非色非不色、不长不短、非高非下。非生非灭、非赤非白、非青非黄、非有非无。云何如来说言可得?菩提涅槃亦复如是。
佛言:如是如是。善男子。道有二种。一者常。二者无常。菩提之相亦有二种。一者常。二者无常。涅槃亦尔。外道道者名为无常。内道道者名之为常。声闻缘觉所有菩提名为无常。菩萨诸佛所有菩提名之为常。外解脱者名为无常。内解脱者名之为常。善男子。道与菩提及以涅槃,悉名为常。一切众生常为无量烦恼所覆。无慧眼故不能得见。而诸众生为欲见故,修戒定慧。以修行故,见道、菩提、及以涅槃。是名菩萨得道、菩提、及涅槃也。道之性相实不生灭。以是义故不可捉持。善男子。道者虽无色像可见,称量可知,而实有用。善男子。如众生心,虽非是色、非长非短、非粗非细、非缚非解。非是见法,而亦是有。以是义故我为须达说言:长者,心为城主。长者若不护心,则不护身口。若护心者,则护身口。以不善护是身口故。令诸众生到三恶趣。护身口者,则令众生得人天涅槃,得名真实。其不得者不名真实。”)
我们用功到缘心息下,世界都化空,便时到神知,心领神会而见道了。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见道。见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?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成功了,不是的,没有成功,还差得远哩。刚打开宝藏见到一点影子,懂是法身边事,不相干,生死犹不能了,还须努力向前,除尽恶习才是了手时。基于此点,净土宗人常常说禅宗不好:纵然明心见性,生死也不能了,还不如净土宗念佛稳妥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生死的好。
刚刚明心见性的时候只是初悟,破本参,才跨过第一道门坎,妄习犹在,生死不能了。须勤于保护,历境练心,把多生历劫执著的妄习消灭光,真正做到与“金刚经”所说‘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’相应,处顺境而不喜,遇逆境而不恼,丝毫无动于衷,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。“金刚经”说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心皆不可得。心既不可得,还动什么?真见性的人只有这个觉性,其它一切都不可得,还须更向上,觉性与不可得也不住才为真了。若见境生心,随念而转,就不是见性开悟的人。罗汉之所以有四果之分,也是在是否生心动念上划分的。初果罗汉在山林里,清净无染,但是,到城市里就不免眼花撩乱思念纷起了,这就是思惑未了之故。思惑者,对境生心,迷于事相之思想也,就是对幻境惑当真实,产生占有之妄想也。
在打坐的过程当中,有很多现象出现,如美好的佛、菩萨光明等善相,或丑恶的魔相,都不要理睬它。有相的东西都是假的,一著相,就容易著魔。还有,当你从有相过渡到无相的时候要起一些变化:如身体没有了,或手脚和头没有了等等,都不可管他。更或气要断了、头要爆炸了,也毋须惊怖,这是身心将脱落的前奏。一害怕、一惊觉,即前功尽弃而出定了。等到火候到时一下子大爆炸,内而身、心,外而世界一齐销殒,虚空也粉碎,本性即现前。不过你不能著相求这个爆炸,一著相即被妄念所遮,非但不能爆炸,连空也入不了。密宗就有这个妤处,常常得佛菩萨的加被,以外界的爆炸声引起内心的爆炸,但是千万不能求,想它什么时间来,更不能将心等它或迎它来。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,须置之不理。“金刚经”的警句须牢牢记住:‘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’一切色相都是假的,不睬它就没事。一理睬执著它,就有著魔之虞。
二果罗汉,前念才动,后念就觉。虽然能不住相而于觉后归家稳坐,但是念有起灭,还是有生有灭。所以还要有一番生天落地的生死,然后才能了分段生死。因此,打开本来之人并不是大事完结,还要好好地勤除习气,进入三果罗汉达遇事不动心的阶段,更向上进入无为之境,达到阿毗跋致的地步,方为初步了手。有思想、有妄情、有造作都是有为。修行从初地、二地、三地...到七地都是有为,入八地才是无为。七地虽然已证到无为了,但是还有个无为在,还有个无为的影子,还是不干净。到八地,无为的影子才取消。所以,我们每个人要衡量一下自己,看看是否对境心一点都不动,平时如还有妄心起伏,那就不行,在境界当中,若著境,更不行。一切时、一切处心空如洗,能够随缘起用,不执著,真空妙有、妙有真空,那才是真开悟。
除打坐之外,最重要的是平时用功。时时看著自己,念头一起就看见,不跟著跑。念头起了看不见,跑了一大段才觉得,才知道,那就不行。禅宗说: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。念头起了不怕,只怕你不知道,跟著念头跑,就是生死;跟著念头跑了一大段才知道,就是已死去多时了,也就证明你将来生死不能了。假如我们能做到前念起,后念觉,不跟念头跑,就能受生自在了。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,还有生死在,不过在生死当头能够自己作主,要到哪里就到哪里,不受业障牵连,随业受报了。
◎功夫程度
做功夫的第一步:念起不随。能做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,不为业牵,得大自在。
第二步:亲证无为。一切事情尽管来,我心不动。这是真正随顺,而不是压住它不动。压住它不动是不行的。要尽管应酬各种事情,随顺一切事缘,没有什么好的,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,好的不喜,坏的不厌,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,而到达平等无为之境。做到这个地步就能变化自在了,分段生死也就了了。第一步是在生死当中得自在,第二步是变化自在,能变粗为细,变短为长,到达第八地菩萨的位次,至少能显现三十多个意生身。
第三步:微细流注消灭。微细流注就是上面讲的作意。作意在八识田里流动,你平时看也看不见,深入金刚萨埵大定,才能见到而消灭它。到这一步,微细流注都消灭光后,能显现百千万亿化身,度百千万亿众生。这时候才真到家,不是一开悟就好了,差得远,所以,还要好好的用功。
没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。什么是菩提心呢?简单讲解就是‘上求下化’:上求佛道,下度众生。我们修法是为了下化众生,而不是为了自了。
今天大家能得到这个法真是无上的福报,修禅需要几十年尽心参究才能打开本来,而且现在一天到晚的参禅,时间不允许,依靠心中心法,假佛力加持就方便快速多了,参禅自力修行等于用两只脚走路,修心中心法得佛力加持等于乘车子、乘飞机,所以二者有时速上的不同。你们得到这个法须珍惜、慎重、爱护,更要连续不断地精勤修行,不能今天修修,明天停停,那决定不能成就。心中心法更妙在融万法于一炉。释迦佛讲,修心中心结第四印能生西方净土,更能十方净土随愿往生,这就是净土宗;打开本来见到本性,这就是禅宗;证到最后,心通十方世界,十方世界在我心中圆,诸佛在我心中,我在诸佛心中,光光互摄重重无尽彼此交参无碍,这就是华严宗。所以,我们说心密一宗包括诸宗无余,实非过语。此法得之不易,务请大家好好用功,坚持打坐、观照,切勿等闲视之,更重要的还是在座下用功,不是坐两个小时就可以放野马,乱来了。还须于行、住、坐、卧处时时不忘观照,才能与大道相应。
◎修行的六个要点
第一:一切放下,死心塌地。恋著世间事物放不下,有什么用呢?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,无有实体,犹如过眼云烟,虚而不实,求不得,拿不走。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,留不住,不可得,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。所以认事物为真,抓牢不放,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,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业,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胜任的。要成道,第一要看破一切。死心塌地地打坐,才能入定开悟,假如在座上想这样、想那样,妄念纷飞地乱想,那就完了。一定要一切放下,像个死人一样才行。
第二:打坐持咒,心念耳闻。这是修心密的要诀,对入定开悟,关系非常重大,所以再三提示大家,要毫无折扣地照之实行。人的妄念动惯了,不专心致志地倾听持咒的心声,把意根摄住,妄念息不下来,妄念不息何能入定、开悟?所以必须心念耳闻,一个字一个字从心里念出来,耳朵听得清清楚楚,才能摄住意根不起妄念,而渐渐入定。
第三:念起即觉,不压不随。念头来时,要能看见,如果看不见就跟著它跑了,一跟念跑,就妄念纷飞不能入定了。所以要念起即觉,既不随之流浪,也不压制不起,只不理睬它,提起正念,一心持咒,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。
第四:按时上座,不急不缓。每天按时上座,养成习惯就容易入定,最好早上打坐,凌晨更好。坐时不要急于入定,心情平和地以一种平常心安然入座,不急不缓地从容持咒,既不要求入定开悟,更不妄求神通。以要求入定、开悟、发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,此心一起,即障自悟门,非但不得开悟,而且不能入定。
第五:下座观照,绵绵密密。把打坐中的静定功夫推广到日常动用中去,在行、住、坐、卧当中冷冷自用;绵绵密密地观照,一切无住,既不让境界拉著跑,也不随妄念流浪。
第六:心量广大,容纳一切。修道人心量不能小,要宽宏大量地容纳一切,纵然别人对我不好,我对他还要更好,没有丝毫爱、恶、喜、厌的观念。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,时时处处潇洒自在,没有患得患失之心,亦无毁誉成败之念。这就是最大的神通。
记住这六点,照之修行,绝定能打开本来,亲证佛性。做好这六点,丝毫不懈,保证能圆证菩提,得大成就!
禅定中如何念起不随
修行人都想清静无念,但大脑却会自动不停地生出念头,甚至还会生出一些离奇古怪、不可思议的念头。当念头起来时,既不要讨厌它,也不要压制它,更不要怕它,而是不理不睬,不跟它走,将它转空,就自然清静入定了。假如压制念头不起,如同搬石压草,石下生草,石去草长,终不是究竟之法。这样用压制的方法,即使能达到不起一念,却又落入了“无记业”中,如同石木,没有知觉,不起妙用,终不能成佛。
因此,修清静心要会用善巧转化功夫,当念头起时,念佛之人只要提起佛号,修密之人只要提起咒语,妄念自然转空而消失。因此,念起不随既是无念,而不是不生念头。这正是佛经里所说的“不怕念起,就怕觉迟”。只要念起时能警觉到,就没有离道。如果念起不觉,随之想下去,则已离道。
在做事时,要思想专一,不想他事。做事之前不去攀缘,不去想尚未发生的事;做事之中只管认真去做而不求结果,不求完美;做完事之后立即放下,不再想它。如能在事境中做到这三条,等于无念。既不误做事,又能保持清净心,既是无念,虽做事而处于无为中,这才是真空妙用。
对心念保持敏锐,保持觉知。了知心念的特征,当心念生起时知道生起,当心念消失时知道消失,这就是观察心念。观察心念,首要的是敏锐,即禅修者要具有捕捉心念的能力。其次,要能与心念保持距离,不会掉入心念之中。
在实际观察中,只对心念这一现象保持机警地觉察,不谴责不贪爱,只是看着觉知的对象,这是较难做到的。从个体的欲念出发评价外在的身心事物,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习惯;在禅修中,这种不良的习惯往往大量地损耗定力,让禅修者的心无法专注下来。只是对当下进行觉察,这是优秀的禅修者的品质,他能够超越积累的知识与经验,不以过去的知识来评价当下的身心现象。心始终处在当下,不分别,不造做,敏锐而清静,这是非常好的禅修心理条件。清晰地感知当下一念,保持平等心,只是敏锐地觉察,在这一点上反复练习是很有必要的。如果你的心已经保持清新、机警和柔软,那么,如下的几个原则也许可以帮助你有效地理清禅修道路上的一些问题。
一、心念不同于物质——名色分别
1、细心地觉察,心念只从你这里生起;它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种感觉器官与外界的接触当中生起;
2、对于心念,看不到也听不到,但心可以感知到——细心体会这一点。
3、心念的内容虽然千差万别,但归纳起来,本质上它只是一种现象——与物质现象完全不同的一种现象。平常人们只注重心念之内容,往往忽略对心念本身的认知——心念是一种无形的意感。
以上三个部分都是独立的小主题,没有先后次序之别,你可以进行单项练习。练习的目的是发现心念,进而进行觉察,然后体会它的非物质性。你可以把上述主题应用于触目所及的任何事物;例如,当你看到门前的树木时,你要留心,当眼睛与树木相接触的刹那,心念就已经生起了。
二、只是倾听——增长平等心
1、当心念生起时,你完全只是倾听——学会倾听;
2、不论这一心念的内容特别难以令人置信,或令你很感动,你只需要留心倾听;
3、倾听不是赞同,也非否定,它只是倾听——看着它们。
这一小节是训练心理素质,属于戒、定、慧之中的“定”的范畴。“定”非常重要,没有它,你无法实施实际观察。修行者必须训练心,让其具有倾听的良好习惯;但真正的倾听(不为所动)需要以定力为基础。对看到听到的发表意见早已是欲界众生根深蒂固的习惯,现在,需要练习,不再对看到听到的事物发表意见,只是倾听。
接受与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,但要完全做到“只是倾听”却是一项重大挑战。评价事物是人与生俱来的习性,与人之本性有关,这正是摆脱它的难度之所在。
无论如何,掌握一项技术是需要练习的。“只是倾听”是一项技术,反复练习才能掌握。
三、允许任何心念生起——不拣择
1、不要驱除心念,让它们生起;即使是所谓杂念,也不要驱除。给每个心念的生起留一个宽松的环境;
2、对心念不要思维,不要追寻,不要找原因,只是感知;
3、某些心念会带来喜悦,而另一些心念会带来痛苦,如此等等,不要执着心念以及它所带来的喜悦,也勿排斥随之而来的痛苦;如此可保证对心念进行纯然的觉察。
修行者如果不执着,不控制,有一颗超然之心,他会在轻松中做到觉察。执着与控制的心会带来紧张,让你的心理空间很小,在跼促的心理中,真正的觉察是无法展开的。修行者要调整心态,不要对心念进行控制。但心念很细微,你对它的期待与控制很难为你所觉察,这是禅修的难度之一。
让它们发生,而你只是旁观者;不论发生什么,就让它发生。你并没有期望,你只是看。真正的“看”是很真实的,要体会看的真实性。
四、不受心念的迷惑——提升定力
1、一念生起,这心念带给你的境界即刻现前,不要相信它;
2、如果你能不受心念的迷惑,不再相信它告诉你的内容,你的定力会得到提升;
3、带着定力,稳住心神,不随心念指使,也不延续它,任它生起消失。
对于心念,要识破它,不能受其迷惑,完全掉入它的陷阱。如果你决心不再相信心念,你就有能力摆脱它。心念是不实的,但人们却一直受它的驱使,成为它的奴隶。面对每一个心念,努力做到不即不离,不相信也不排斥,只是观察它,以期发现它无常无我的本质。
五、不要关心心念的内容——舍
1、修行者的勇气之一是不再关心心念的内容,这勇气来自于真实的体验与智慧。他反复体会过那种在心念之中不断延续心念的方式,那是一种在无止尽的痛苦烦恼中轮回的方式;
2、如果你依然重视心念的内容,那么,这是方向性错误,你无法从心念中看到真理——确认这一点很重要。这是一个很好的提示,智慧的修习者以超越心念为目标,而非在心念中打转;关注心念的内容会让你错失禅修的目标;
3、探索心念的真相是从心念中超越的最好方法,当你完全了解了心念的真相,你将不再执着它。这一切的超越行动,都要根植于面对心念的每一个经验之中。
每当意识到心念,你需要想起这些提示,它能帮助你调整方向。一般修行者不是看不到心念就是迷失在心念当中,更为严重的是,修行者对自己的这种情形却全然不知。这些提示会让你在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里保持基本正确的航向。
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,完全地开放心胸,不再根据过去的知识与经验来界定眼前的身心现象。在这条解脱烦恼的道路上,佛法正见是非常重要的。让心保持清晰敏锐,与心念保持距离,观察它而不迷失在其中。可能多数人都会有恬淡地面对心念的时刻,如果你曾细心地体会过,那种仅仅只是淡化心念的情形就会带给你巨大的轻松感。两厢对比,你会发现为心念所奴役是非常痛苦的事;这也从另一面证明,认知心念的本质,从它之中解脱出来所具有的重大意义。
你必须亲自面对心念进行练习,才可能达成目标。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,提升定力的练习是必要的。没有定力的心是涣散无力的,它无法看到实相。
从本质上看,禅修练习是训练你的心进行正确的观察与思考。上述这些准则给出了观察心念的几个大原则,可供禅修者参考。禅修旨在化解你目前看待心念的错误态度,通过练习,你可以获取正见。只是阅读是无法获取正见的,佛法修行有三个阶段,即闻、思、修。阅读是第一个阶段,之后的思维是领会基本要领与方法,最终,所有的步骤都要落在实际修习这个最重要的阶段上。
所有的禅修准则都必须要付诸实施,为此,修行者必须在实修中尽力地一个一个地实施这些原则,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在这件事情上。走马观花式的修行是不能成功的。
我们的六根—耳鼻舌身意—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,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念很难,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、开智慧成道。因此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‘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’。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‘阿弥陀佛’这句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,叫它不要动,才能安然入定。这六根当中,以意、耳二根为难摄。眼睛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;嘴持咒就能摄住舌根(舌头);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根;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。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,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,隔著一座大山的声音也听得见,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。至于意根,更难摄住,不要它动,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跳出来。为什么呢?这是多生历劫的习气,它动惯了,不动不行。这在佛经中叫做‘作意’。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,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的第一个心所,它存在于八识当中,时时刻刻在蠢动,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,所以叫‘流注生灭’,微细得很,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。
有人说:‘我们不修法不打坐没有念头,一修法打坐倒有念头了。是不是修法修坏了,有念头了?’
不是。这是因为平时心乱,看不见念头在乱动,等到你心里稍微静下来后,就看见念头在动了。这怎么办呢?怎么将妄念息下来呢?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耳根来摄意根。用耳根静听念佛的声音把妄念摄住,因为心无二用,一心听念佛,专注在佛号上,妄念就自然不动了。所以念佛要专注在‘南无阿弥陀佛’六字或‘阿弥陀佛’四字上。一个字一个字地听得清清楚楚,才能把妄念摄住不动。同样,持咒也需要一字一字从心里过,耳朵听得清清楚楚,才能如法。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‘心念耳闻’,摄住妄念不动而入定,不然你坐在这里,嘴里念咒或佛号,脑子里面却七想八想,那就不能入定。一定要心念耳闻,死心塌地地打坐。
但是,最重要的还是在心空。修行为的是跳出三界外、不在五行中,所以一切都要放下,才能入道。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碍,有家庭,烦恼多,驴事未去,马事又来,事情多得不得了。所以,我们时时要警惕,看破这些事相,都是假的,不可得,心里不恋著它,粗妄才可不起。接下来精勤用功打坐持咒,细妄又不免来侵袭,这是多生历劫的串习,动惯了,一下子停不下来,但不要怕它。念头跳出来你能看见,不理睬它,妄念自然化去。念头来了你看不见,那你就跟著念头跑了,这就不能入定了。打坐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一切放下,心里要清清楚楚,念头一来就看到它,不睬它,也不要讨厌它、压制它。讨厌的本身就是一种妄心。压制也不行,压是压不死的,比如搬石头压草,石头拿掉之后,草又生起来了,这是不行的。纵或压死了,倒变成土木金石,不能起用了。所以要用活泼泼的转化法,不能用压制法,念头来了,只不睬它,把咒提起来,妄念自然转化掉。
如此精进修法打坐,修到一心不乱的时候,咒也就自然化脱提不起来了。这是什么缘故呢?因为我们持咒的心还是妄心,有能有所,即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(念佛也是如此,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),能所相对,都是妄心。相对的都是虚假的,不是真实的;真实之心是绝对待而无相的,凡是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幻的。假如我们真的持到一心不乱的时候,一切相对的虚幻的东西就都脱落化为乌有了。这时身、心和世界就统统空掉了,虚空也粉碎了,而真实不虚的天真本性才会全体显露出来。
经过灌顶修心中心法,有一个拉肚子的过程,不要怕,这是法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缘故。这个法有极大的加持力量,叫你把污秽、垢染、习障都从大便排掉,换一换肚皮,这是好事,所以不要怕。
修法一段时间后,看禅宗的东西,有点理解了,那是理上的悟道。文字理解没有多大用处。因为没有亲证,定力不够,道理虽然明白一些,但是事情来了就挡不住了。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,一定要证悟,亲自见到本性才有力量。‘见到’当然不是眼睛见到,而是心地法眼亲证本性,本性是没有相的,眼睛只能见有相的东西,那时候你人也没有了,还有什么眼睛?还有什么看见?法身虽无相可见,但不是断灭空,它是真实的大功能,大能量,世界上举凡一切事相、境界都是它显现、变幻的。比如电,眼不能见,但离开它,世界就不能运转。又如‘海水中盐味’,人能看见海水,海水里的盐味却看不见,但它确实存在!
(注: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、梵行品第八之三中有经文:“迦叶复言:世尊。第一义谛亦名为道,亦名菩提,亦名涅槃。若有菩萨言:有得道、菩提、涅槃。即是无常。何以故?法若常者则不可得。犹如虚空谁有得者?世尊。如世间物,本无今有,名为无常。道亦如是。道若可得则名无常。法若常者,无得无生。犹如佛性无得无生(本有的)。世尊。夫道者。非色非不色、不长不短、非高非下。非生非灭、非赤非白、非青非黄、非有非无。云何如来说言可得?菩提涅槃亦复如是。
佛言:如是如是。善男子。道有二种。一者常。二者无常。菩提之相亦有二种。一者常。二者无常。涅槃亦尔。外道道者名为无常。内道道者名之为常。声闻缘觉所有菩提名为无常。菩萨诸佛所有菩提名之为常。外解脱者名为无常。内解脱者名之为常。善男子。道与菩提及以涅槃,悉名为常。一切众生常为无量烦恼所覆。无慧眼故不能得见。而诸众生为欲见故,修戒定慧。以修行故,见道、菩提、及以涅槃。是名菩萨得道、菩提、及涅槃也。道之性相实不生灭。以是义故不可捉持。善男子。道者虽无色像可见,称量可知,而实有用。善男子。如众生心,虽非是色、非长非短、非粗非细、非缚非解。非是见法,而亦是有。以是义故我为须达说言:长者,心为城主。长者若不护心,则不护身口。若护心者,则护身口。以不善护是身口故。令诸众生到三恶趣。护身口者,则令众生得人天涅槃,得名真实。其不得者不名真实。”)
我们用功到缘心息下,世界都化空,便时到神知,心领神会而见道了。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见道。见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?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成功了,不是的,没有成功,还差得远哩。刚打开宝藏见到一点影子,懂是法身边事,不相干,生死犹不能了,还须努力向前,除尽恶习才是了手时。基于此点,净土宗人常常说禅宗不好:纵然明心见性,生死也不能了,还不如净土宗念佛稳妥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生死的好。
刚刚明心见性的时候只是初悟,破本参,才跨过第一道门坎,妄习犹在,生死不能了。须勤于保护,历境练心,把多生历劫执著的妄习消灭光,真正做到与“金刚经”所说‘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’相应,处顺境而不喜,遇逆境而不恼,丝毫无动于衷,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。“金刚经”说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心皆不可得。心既不可得,还动什么?真见性的人只有这个觉性,其它一切都不可得,还须更向上,觉性与不可得也不住才为真了。若见境生心,随念而转,就不是见性开悟的人。罗汉之所以有四果之分,也是在是否生心动念上划分的。初果罗汉在山林里,清净无染,但是,到城市里就不免眼花撩乱思念纷起了,这就是思惑未了之故。思惑者,对境生心,迷于事相之思想也,就是对幻境惑当真实,产生占有之妄想也。
在打坐的过程当中,有很多现象出现,如美好的佛、菩萨光明等善相,或丑恶的魔相,都不要理睬它。有相的东西都是假的,一著相,就容易著魔。还有,当你从有相过渡到无相的时候要起一些变化:如身体没有了,或手脚和头没有了等等,都不可管他。更或气要断了、头要爆炸了,也毋须惊怖,这是身心将脱落的前奏。一害怕、一惊觉,即前功尽弃而出定了。等到火候到时一下子大爆炸,内而身、心,外而世界一齐销殒,虚空也粉碎,本性即现前。不过你不能著相求这个爆炸,一著相即被妄念所遮,非但不能爆炸,连空也入不了。密宗就有这个妤处,常常得佛菩萨的加被,以外界的爆炸声引起内心的爆炸,但是千万不能求,想它什么时间来,更不能将心等它或迎它来。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,须置之不理。“金刚经”的警句须牢牢记住:‘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’一切色相都是假的,不睬它就没事。一理睬执著它,就有著魔之虞。
二果罗汉,前念才动,后念就觉。虽然能不住相而于觉后归家稳坐,但是念有起灭,还是有生有灭。所以还要有一番生天落地的生死,然后才能了分段生死。因此,打开本来之人并不是大事完结,还要好好地勤除习气,进入三果罗汉达遇事不动心的阶段,更向上进入无为之境,达到阿毗跋致的地步,方为初步了手。有思想、有妄情、有造作都是有为。修行从初地、二地、三地...到七地都是有为,入八地才是无为。七地虽然已证到无为了,但是还有个无为在,还有个无为的影子,还是不干净。到八地,无为的影子才取消。所以,我们每个人要衡量一下自己,看看是否对境心一点都不动,平时如还有妄心起伏,那就不行,在境界当中,若著境,更不行。一切时、一切处心空如洗,能够随缘起用,不执著,真空妙有、妙有真空,那才是真开悟。
除打坐之外,最重要的是平时用功。时时看著自己,念头一起就看见,不跟著跑。念头起了看不见,跑了一大段才觉得,才知道,那就不行。禅宗说: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。念头起了不怕,只怕你不知道,跟著念头跑,就是生死;跟著念头跑了一大段才知道,就是已死去多时了,也就证明你将来生死不能了。假如我们能做到前念起,后念觉,不跟念头跑,就能受生自在了。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,还有生死在,不过在生死当头能够自己作主,要到哪里就到哪里,不受业障牵连,随业受报了。
◎功夫程度
做功夫的第一步:念起不随。能做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,不为业牵,得大自在。
第二步:亲证无为。一切事情尽管来,我心不动。这是真正随顺,而不是压住它不动。压住它不动是不行的。要尽管应酬各种事情,随顺一切事缘,没有什么好的,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,好的不喜,坏的不厌,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,而到达平等无为之境。做到这个地步就能变化自在了,分段生死也就了了。第一步是在生死当中得自在,第二步是变化自在,能变粗为细,变短为长,到达第八地菩萨的位次,至少能显现三十多个意生身。
第三步:微细流注消灭。微细流注就是上面讲的作意。作意在八识田里流动,你平时看也看不见,深入金刚萨埵大定,才能见到而消灭它。到这一步,微细流注都消灭光后,能显现百千万亿化身,度百千万亿众生。这时候才真到家,不是一开悟就好了,差得远,所以,还要好好的用功。
没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。什么是菩提心呢?简单讲解就是‘上求下化’:上求佛道,下度众生。我们修法是为了下化众生,而不是为了自了。
今天大家能得到这个法真是无上的福报,修禅需要几十年尽心参究才能打开本来,而且现在一天到晚的参禅,时间不允许,依靠心中心法,假佛力加持就方便快速多了,参禅自力修行等于用两只脚走路,修心中心法得佛力加持等于乘车子、乘飞机,所以二者有时速上的不同。你们得到这个法须珍惜、慎重、爱护,更要连续不断地精勤修行,不能今天修修,明天停停,那决定不能成就。心中心法更妙在融万法于一炉。释迦佛讲,修心中心结第四印能生西方净土,更能十方净土随愿往生,这就是净土宗;打开本来见到本性,这就是禅宗;证到最后,心通十方世界,十方世界在我心中圆,诸佛在我心中,我在诸佛心中,光光互摄重重无尽彼此交参无碍,这就是华严宗。所以,我们说心密一宗包括诸宗无余,实非过语。此法得之不易,务请大家好好用功,坚持打坐、观照,切勿等闲视之,更重要的还是在座下用功,不是坐两个小时就可以放野马,乱来了。还须于行、住、坐、卧处时时不忘观照,才能与大道相应。
◎修行的六个要点
第一:一切放下,死心塌地。恋著世间事物放不下,有什么用呢?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,无有实体,犹如过眼云烟,虚而不实,求不得,拿不走。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,留不住,不可得,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。所以认事物为真,抓牢不放,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,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业,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胜任的。要成道,第一要看破一切。死心塌地地打坐,才能入定开悟,假如在座上想这样、想那样,妄念纷飞地乱想,那就完了。一定要一切放下,像个死人一样才行。
第二:打坐持咒,心念耳闻。这是修心密的要诀,对入定开悟,关系非常重大,所以再三提示大家,要毫无折扣地照之实行。人的妄念动惯了,不专心致志地倾听持咒的心声,把意根摄住,妄念息不下来,妄念不息何能入定、开悟?所以必须心念耳闻,一个字一个字从心里念出来,耳朵听得清清楚楚,才能摄住意根不起妄念,而渐渐入定。
第三:念起即觉,不压不随。念头来时,要能看见,如果看不见就跟著它跑了,一跟念跑,就妄念纷飞不能入定了。所以要念起即觉,既不随之流浪,也不压制不起,只不理睬它,提起正念,一心持咒,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。
第四:按时上座,不急不缓。每天按时上座,养成习惯就容易入定,最好早上打坐,凌晨更好。坐时不要急于入定,心情平和地以一种平常心安然入座,不急不缓地从容持咒,既不要求入定开悟,更不妄求神通。以要求入定、开悟、发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,此心一起,即障自悟门,非但不得开悟,而且不能入定。
第五:下座观照,绵绵密密。把打坐中的静定功夫推广到日常动用中去,在行、住、坐、卧当中冷冷自用;绵绵密密地观照,一切无住,既不让境界拉著跑,也不随妄念流浪。
第六:心量广大,容纳一切。修道人心量不能小,要宽宏大量地容纳一切,纵然别人对我不好,我对他还要更好,没有丝毫爱、恶、喜、厌的观念。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,时时处处潇洒自在,没有患得患失之心,亦无毁誉成败之念。这就是最大的神通。
记住这六点,照之修行,绝定能打开本来,亲证佛性。做好这六点,丝毫不懈,保证能圆证菩提,得大成就!
禅定中如何念起不随
修行人都想清静无念,但大脑却会自动不停地生出念头,甚至还会生出一些离奇古怪、不可思议的念头。当念头起来时,既不要讨厌它,也不要压制它,更不要怕它,而是不理不睬,不跟它走,将它转空,就自然清静入定了。假如压制念头不起,如同搬石压草,石下生草,石去草长,终不是究竟之法。这样用压制的方法,即使能达到不起一念,却又落入了“无记业”中,如同石木,没有知觉,不起妙用,终不能成佛。
因此,修清静心要会用善巧转化功夫,当念头起时,念佛之人只要提起佛号,修密之人只要提起咒语,妄念自然转空而消失。因此,念起不随既是无念,而不是不生念头。这正是佛经里所说的“不怕念起,就怕觉迟”。只要念起时能警觉到,就没有离道。如果念起不觉,随之想下去,则已离道。
在做事时,要思想专一,不想他事。做事之前不去攀缘,不去想尚未发生的事;做事之中只管认真去做而不求结果,不求完美;做完事之后立即放下,不再想它。如能在事境中做到这三条,等于无念。既不误做事,又能保持清净心,既是无念,虽做事而处于无为中,这才是真空妙用。
对心念保持敏锐,保持觉知。了知心念的特征,当心念生起时知道生起,当心念消失时知道消失,这就是观察心念。观察心念,首要的是敏锐,即禅修者要具有捕捉心念的能力。其次,要能与心念保持距离,不会掉入心念之中。
在实际观察中,只对心念这一现象保持机警地觉察,不谴责不贪爱,只是看着觉知的对象,这是较难做到的。从个体的欲念出发评价外在的身心事物,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习惯;在禅修中,这种不良的习惯往往大量地损耗定力,让禅修者的心无法专注下来。只是对当下进行觉察,这是优秀的禅修者的品质,他能够超越积累的知识与经验,不以过去的知识来评价当下的身心现象。心始终处在当下,不分别,不造做,敏锐而清静,这是非常好的禅修心理条件。清晰地感知当下一念,保持平等心,只是敏锐地觉察,在这一点上反复练习是很有必要的。如果你的心已经保持清新、机警和柔软,那么,如下的几个原则也许可以帮助你有效地理清禅修道路上的一些问题。
一、心念不同于物质——名色分别
1、细心地觉察,心念只从你这里生起;它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种感觉器官与外界的接触当中生起;
2、对于心念,看不到也听不到,但心可以感知到——细心体会这一点。
3、心念的内容虽然千差万别,但归纳起来,本质上它只是一种现象——与物质现象完全不同的一种现象。平常人们只注重心念之内容,往往忽略对心念本身的认知——心念是一种无形的意感。
以上三个部分都是独立的小主题,没有先后次序之别,你可以进行单项练习。练习的目的是发现心念,进而进行觉察,然后体会它的非物质性。你可以把上述主题应用于触目所及的任何事物;例如,当你看到门前的树木时,你要留心,当眼睛与树木相接触的刹那,心念就已经生起了。
二、只是倾听——增长平等心
1、当心念生起时,你完全只是倾听——学会倾听;
2、不论这一心念的内容特别难以令人置信,或令你很感动,你只需要留心倾听;
3、倾听不是赞同,也非否定,它只是倾听——看着它们。
这一小节是训练心理素质,属于戒、定、慧之中的“定”的范畴。“定”非常重要,没有它,你无法实施实际观察。修行者必须训练心,让其具有倾听的良好习惯;但真正的倾听(不为所动)需要以定力为基础。对看到听到的发表意见早已是欲界众生根深蒂固的习惯,现在,需要练习,不再对看到听到的事物发表意见,只是倾听。
接受与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,但要完全做到“只是倾听”却是一项重大挑战。评价事物是人与生俱来的习性,与人之本性有关,这正是摆脱它的难度之所在。
无论如何,掌握一项技术是需要练习的。“只是倾听”是一项技术,反复练习才能掌握。
三、允许任何心念生起——不拣择
1、不要驱除心念,让它们生起;即使是所谓杂念,也不要驱除。给每个心念的生起留一个宽松的环境;
2、对心念不要思维,不要追寻,不要找原因,只是感知;
3、某些心念会带来喜悦,而另一些心念会带来痛苦,如此等等,不要执着心念以及它所带来的喜悦,也勿排斥随之而来的痛苦;如此可保证对心念进行纯然的觉察。
修行者如果不执着,不控制,有一颗超然之心,他会在轻松中做到觉察。执着与控制的心会带来紧张,让你的心理空间很小,在跼促的心理中,真正的觉察是无法展开的。修行者要调整心态,不要对心念进行控制。但心念很细微,你对它的期待与控制很难为你所觉察,这是禅修的难度之一。
让它们发生,而你只是旁观者;不论发生什么,就让它发生。你并没有期望,你只是看。真正的“看”是很真实的,要体会看的真实性。
四、不受心念的迷惑——提升定力
1、一念生起,这心念带给你的境界即刻现前,不要相信它;
2、如果你能不受心念的迷惑,不再相信它告诉你的内容,你的定力会得到提升;
3、带着定力,稳住心神,不随心念指使,也不延续它,任它生起消失。
对于心念,要识破它,不能受其迷惑,完全掉入它的陷阱。如果你决心不再相信心念,你就有能力摆脱它。心念是不实的,但人们却一直受它的驱使,成为它的奴隶。面对每一个心念,努力做到不即不离,不相信也不排斥,只是观察它,以期发现它无常无我的本质。
五、不要关心心念的内容——舍
1、修行者的勇气之一是不再关心心念的内容,这勇气来自于真实的体验与智慧。他反复体会过那种在心念之中不断延续心念的方式,那是一种在无止尽的痛苦烦恼中轮回的方式;
2、如果你依然重视心念的内容,那么,这是方向性错误,你无法从心念中看到真理——确认这一点很重要。这是一个很好的提示,智慧的修习者以超越心念为目标,而非在心念中打转;关注心念的内容会让你错失禅修的目标;
3、探索心念的真相是从心念中超越的最好方法,当你完全了解了心念的真相,你将不再执着它。这一切的超越行动,都要根植于面对心念的每一个经验之中。
每当意识到心念,你需要想起这些提示,它能帮助你调整方向。一般修行者不是看不到心念就是迷失在心念当中,更为严重的是,修行者对自己的这种情形却全然不知。这些提示会让你在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里保持基本正确的航向。
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,完全地开放心胸,不再根据过去的知识与经验来界定眼前的身心现象。在这条解脱烦恼的道路上,佛法正见是非常重要的。让心保持清晰敏锐,与心念保持距离,观察它而不迷失在其中。可能多数人都会有恬淡地面对心念的时刻,如果你曾细心地体会过,那种仅仅只是淡化心念的情形就会带给你巨大的轻松感。两厢对比,你会发现为心念所奴役是非常痛苦的事;这也从另一面证明,认知心念的本质,从它之中解脱出来所具有的重大意义。
你必须亲自面对心念进行练习,才可能达成目标。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,提升定力的练习是必要的。没有定力的心是涣散无力的,它无法看到实相。
从本质上看,禅修练习是训练你的心进行正确的观察与思考。上述这些准则给出了观察心念的几个大原则,可供禅修者参考。禅修旨在化解你目前看待心念的错误态度,通过练习,你可以获取正见。只是阅读是无法获取正见的,佛法修行有三个阶段,即闻、思、修。阅读是第一个阶段,之后的思维是领会基本要领与方法,最终,所有的步骤都要落在实际修习这个最重要的阶段上。
所有的禅修准则都必须要付诸实施,为此,修行者必须在实修中尽力地一个一个地实施这些原则,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在这件事情上。走马观花式的修行是不能成功的。
vhlyyp- 精进3级
- 帖子数 : 142
注册日期 : 12-04-14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